设为首页 | 民大首页
微博    微信  
投稿热线:news.gxmzu.edu.cn
 
民大要闻更多 >>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
【图说民大】初生万物醉染人间,拾翠寻...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领导到广西民族大学调研
广西民族大学创建清廉示范学校工作推进...
校领导到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调研
广西民族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学习会
2023年度广西民族大学院级党组织书记抓...
校领导第三周工作简讯(3月18日—3月24...
【本科教育教学】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本科...
自治区教育厅到广西民族大学调研
媒体关注更多 >>
【新华网】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第1...
【人民网】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第1...
【广西日报】我区举办双选会助力高校毕...
【中国新闻网】广西2024届重点群体高校...
【广西日报】印尼孔院首次举办潮州话故事赛
【广西新闻网】郝国强:推进铸牢中华民...
【广西卫视】菲阅·茅奖归来·问东西
【广西云】广西民族大学举办2024年留学...
【中国新闻网】(新春走基层)广西南宁...
【中国新闻网】(新春见闻)东盟留学生...
六集电视专题片《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
习近平: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实际...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
第一观察|从四组关键词读懂总书记广西行
“加油、努力,再长征!”——习近平总...
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
吾师风采 
当前位置: 民大新闻网 >> 吾师风采 >> 正文
 
【吾师风采】躬耕教坛,甘做社会学的守望者——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黎莹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作者:蒋清云    时间:2023年09月11日 11:42    浏览次数:

2001年,从郁江畔出发,她孤身一人奔赴北京,成为中央民族大学首届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在保研母校后,两年内修完所有学分,2007年硕士毕业。

2015年,在阔别学校八年后,她重执笔墨续写社会学故事,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2018年,持着对“传道授业”的期待,她回到家乡广西,在广西民族大学开启她的教学生涯。

黎莹,广西贵港人,现任学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从小县城到首都,从学生到教师,从社会到社会学,她在育人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求索,践行着社会学人的初心与使命。


忆往昔探寻社会学的美妙世界

“我的母亲虽只是个普通工人没什么文化水平,但在她的认知中明白读书能改变命运。她鼓励我走得更远,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2001年高考后,黎莹远赴他乡求学,在中央民族大学“相识”了社会学专业。作为学校首届社会学专业的学生,黎莹坦言:“学习社会学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发现它的意义和魅力所在。”

2004年暑假,黎莹和班里的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开展关于“联合国艾滋病孤儿资助”项目的调研活动,来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因地处中缅边境,受贩卖毒品等违法行为的影响,许多儿童一出生就没有了父母,有的更甚成为艾滋病孤儿。

回忆起这段经历,黎莹心中仍深受触动。暴雨过后,黎莹和同学们披着雨衣和穿着雨靴,艰难地穿梭于泥沟间。“村里的环境很不好,不少村民还住在没有电灯的泥房。”挨家挨户访谈时,一位年愈80岁的老人,拿着同学们自发捐赠的80元钱,“噗通”一声地双膝下跪。儿女双亡的耄耋老人和赤脚瘦弱的艾滋病孤儿,看见前来调研的她们如同看到“救命稻草”。

“作为弱势群体,艾滋病孤儿容易被社会忽视甚至歧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外面的世界关注他们,进而给他们提供帮扶。”学以致用的社会学能让微光成炬,关注到弱势群体和底层社会,可以做到换位思考、理解别人,把社会上更多人的力量汇聚起来。

“或许是缘分使然,让我走进了‘社会学’的大门。”随着对社会学专业了解的深入,黎莹慢慢地被该学科看待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方法及理念所吸引。

了解程度越深,也就越热爱。强烈的求知欲加上高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黎莹刻苦学习,2005年本科获取保送研究生资格留校后,她在两年内便修完所有学分,成为全校第一批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的八年里,黎莹一直在私企上班,但是心中仍牵挂着社会学,牵挂着导师与母校。在考虑再三后,她决定脱产考博,用一年的时间重拾社会学书本。2015年,黎莹用心研读,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聚桃李——言传身教浸润学生心田

“根在广西,我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

2018年,在北漂十八年后,博士毕业的黎莹回到家乡任教,成为我校一名社会学专业教师。执教五年,她兢兢业业,用行动默默诠释着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初到高校,以勤补拙。事实上,当年刚入职的黎莹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她常常穿梭在经验丰富的教师课堂,学习她们的授课方式。书本是死的,但知识是活的。基于“如何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出发点,黎莹在教学上下了很多功夫。在课堂上,她融入案例和自身的调研经历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采用专题研究法、小组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授课,让课堂“活”起来。在黎莹的课堂,每位同学都能各抒己见。“同学们都很喜欢抢答问题,有的甚至课后还跑到讲台跟我继续讨论。”

深钻课程,忙碌充实。黎莹先后担任本科生课程6门,分别为《经济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社区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区工作》等,累计760个课时,教学工作量饱满。她在一节一课中从未懈怠,在一点一滴的耕耘中架起连接“教”与“学”的桥梁。

师泽如光,虽微致远。2021年6月,一名新疆籍学生患严重缺铁性贫血,后申请返乡治疗。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情况下,黎莹和新疆内派管理员帕力哈提合力护送该生返乡。在乌鲁木齐机场,该生终于能与分别两年的母亲相见,两人相拥而泣。在她休学期间,黎莹多次主动关心学生的病情、生活,鼓励她不放弃学业、主抓英语和专业课,直至2022年9月该生实现顺利返校。

从自我的追梦人到学生的筑梦人,黎莹本着热爱与坚守,用心呵护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黎莹所带班级2019级社会学专业2班先后荣获广西民族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1次、“优良学风班”1次、“先进班级体”2次等荣誉称号。黎莹先后获得广西民族大学2019—2021学年度“优秀教师”称号、2020—2021学年度“优秀班主任”称号、2021年暑期“大走访”社会调研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承匠心——守望乡土情怀扎根科研田野

脚踩大地自带“泥土香”,黎莹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以获批课题为依托,黎莹积极带领一批批学生参与田野调查,走遍桂西南,步入云南,活跃在中越边境与中缅边境,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与文化传承进行深入考察。每一步黎莹都亲力亲为地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渐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社会现象,发现社会问题,主动探寻解决问题良方。

2019年,黎莹带领两位学生不畏路途遥远,克服重重困难,前往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芒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对当地佤族妇女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朴实热情的佤族同胞给她们这些“异乡人”带来家的温暖,她们与村民一起劳作,一起歌舞,一起聊天,共采集240份问卷、38个个案、近1000张图片等详尽资料。随后,她们花费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合力完成25万余字的专著稿件——《新时期佤族妇女文化变迁及其社会地位研究》。

2019级社会学专业的杨馥华,曾两次跟随黎莹前往崇左市宁明县派台村及附近村寨对广西边境“越南媳妇”社会融入现状进行调查。“从前期的实地调查到后期的撰写报告,老师都提前明确和安排好任务,带领我们按部就班地执行,设身处地的站在我们角度思考问题。”在她眼中,黎莹是一位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关爱有加的老师。“能遇到黎老师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非常感谢老师对我们的辛苦付出。”

日积月累,成果颇丰。截止目前,她已主持科研项目8项,其中省部级3项、厅级科研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分别为《贵港客家:孝道文化与乡村秩序》《欲望与理性:当代大学生消费认同实证研究》;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篇、国家报刊刊登1篇、教改论文3篇。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黎莹坦言:“与学生交流时灵魂之间的碰撞,外出科研调查时的触动与收获,生活中的治愈瞬间……我这一路,承载着各位学术前辈、学院领导及身边同事的关爱和包容,家人的暖心陪伴。在职一天,我就要做好一天的工作。”此外,黎莹表示,对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她寄语青年学子:要走出学校课堂,到基层走走看看,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在未来,黎莹将继续以匠心育桃李,以初心致未来,以百倍的信心和努力迎接未来的挑战!(实习编辑:刘佳敏 校对:林欢)

上一条:【吾师风采】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栽——记人工智能学院韦艳艳老师 下一条:【吾师风采】知史育人勤为径,以文化人德作舟——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韩周敬老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