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民大首页
微博    微信  
 
民大要闻更多 >>
广西民族大学:深耕“AI+东盟” 培育国...
广西民族大学举行2025年秋季大学生参军...
老挝国立大学访问广西民族大学
唐平秋带队赴东兰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调研
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一行到广西民族...
西乡塘区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2025年秋季...
唐平秋检查2025级学生军训工作
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到广西民族大学调研交流
广西军区战备建设局一行到校检查指导学...
【喜讯】广西民族大学获批第一批全区高...
媒体关注更多 >>
广西日报 | 广西民族大学:深耕“AI+东...
民主与法制周刊 | 广西:为保障高水平对...
广西云 | 广西民族大学总体国家安全观大...
广西日报|以实际行动诠释伟大抗战精神...
广西云|思政课如何讲活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
广西云-广西日报|突破!广西民大抗癌天...
【学习强国】从“烽火汇路”到“青春巡...
【广西新闻网】广西民大“烽火记忆青年...
【广西云-广西日报】“我敢闯,我会创”...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七集 永立潮头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六集 合作共赢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五集 《强军路...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四集 凝心铸魂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三集 攻坚克难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二集 《人民至...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一集 《举旗定...
民大要闻 
当前位置: 民大新闻网 >> 民大要闻 >> 正文
 
广西民族大学:深耕“AI+东盟” 培育国际创新人才
来源:《 广西日报 》( 2025年09月16日第 012 版)    作者:    摄影:    时间:2025年09月16日 10:30    浏览次数:

【声音】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唐平秋:

广西主动顺应科技发展大势,对接国家战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推进人工智能加快发展。广西民族大学立足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和东盟非通用语种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东盟”特色应用体系,大力推进语料库建设、垂直领域应用创新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积极为构筑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新高地,赋能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核心阅读

近年来,广西民族大学(以下简称“广西民大”)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面向东盟的特色应用为导向,系统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体系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在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展现了高校的使命担当与创新活力。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生态体系

广西民大始终坚持学科建设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多年来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巩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紧密对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广西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历经20余年系统规划和持续投入,逐步形成了以数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学科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学科集群,以及以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与海洋技术为代表的物质科学与新材料学科集群。

2018年,广西民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国民族类院校中首个工科博士点,标志着学校工程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2019年,广西民大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浪潮,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成为广西首批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的高校之一。2023年至2024年,广西民大工程学、化学2个学科相继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广西民大将人工智能与基础学科深度融合,依托化学领域前沿技术,构建智能计算化学模型,成功研发抗癌候选药物。目前,该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让费4600万元,创广西科技成果转让单项金额新高。

广西民大依托广西智语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语言计算与智能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语言学、民族学、法学、建筑工程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构建了“数理基础—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纵深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广西民大人工智能学院创新开设“东盟多语种与人工智能应用”“面向东盟的智能系统设计”等特色课程,建立了“实验教学—项目实训—企业实习—工程实践—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培养路径。

广西民大人工智能学院现有近900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场地,建有30余个本科专业实验室,配备智能机器人、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高水平实验平台,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和教学保障。近3年来,广西民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40余项,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二、发挥东盟语种优势,建设高质量多语种语料库与语言智能平台

广西民大充分发挥在东南亚非通用语种和区域国别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传统优势,整合东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科研力量,协同推进东盟多语种语料库建设,着力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闭环。

目前,广西民大已建成覆盖越南语、老挝语、泰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和马来语等7个语种的专业教学体系,组建了包括60余名专业教师、900多名在校学生和1000余名东盟留学生在内的语言资源开发团队,并与老挝、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人工智能合作协议,为语料库建设提供了雄厚的人才支撑和本地化语料支持。

在语料资源建设方面,已完成越南语、泰语高质量文本语料2436万字符的整理与交付,建成规模超过1GB的通用语料库,并计划扩展至500GB。同时,累计收集音频语料超1万个小时、图片3万余张、视频资源1TB,并计划在未来扩展至目前的百倍规模。在垂直领域语料库建设方面,广西民大聚焦法律、对外宣传、影视、文旅等特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中国—东盟法律双语平行语料库”已收录5万余条法律条文,涵盖越南、泰国、缅甸等多个国家的法律汉译与原文;“影视剧多语种语料库”已收集1000万条SFT(监督微调)数据,计划扩展至2亿条,为广西短剧“出海”提供重要语言技术支持。

在技术研发层面,广西民大科研团队攻克了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等语种的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难题,将识别准确率提升至75%~80%,并自主研发完成老挝语大模型的中老双语微调训练,推出系列东南亚语言翻译软件。还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参与制定现代缅文分词规范,牵头推进语料标注体系、语法树库、机器可读词典等基础标准建设,为东盟非通用语种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奠定了坚实标准基础。

此外,广西民大建成多功能语料库检索平台、语言计算与智能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支撑平台,与科大讯飞、中国—东盟信息港、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等20余家企业和机构共建语料库标注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语料库技术在智慧机场、跨境客服、法律智能体等多个实际场景中落地应用。2023年,广西民大与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合作开发的“面向东盟多语种智慧客服系统”投入运行,支持越南语、泰语等6种语言的实时语音交互,有效提升了口岸服务效率。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垂直领域应用创新

广西民大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依托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多个教学科研单位,开展面向垂直领域的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成果。

建筑工程学院智能建造团队研发的数字边坡智能监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平陆运河、中越友谊关“智慧口岸”等重点工程项目,实现监测成本降低30%以上。该团队还牵头开展大跨桥梁智能检测、混凝土集料智能评价、水下基础设施检测等装备与系统的研发,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通过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海外办事处在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进行推广。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与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相关机构合作,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HVAC(暖通空调)系统能效提升、银河麒麟越南语操作系统研发等项目,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在能源、政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学院聚焦“语料—模型—应用”全链条创新,与润建股份、数字广西集团等企业合作,推进政务数据治理、行业知识库与垂直场景智能体的开发;与广西机场管理集团联合研发面向东盟多语种的智慧客服系统,有效提升跨境语言服务能力。人工智能学院还依托广西智语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开展东南亚非通用语种语料库与具身智能技术的融合研究,开发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复合机器人、半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产品,努力打造辐射东盟地区的智能装备研发与输出基地。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突破了若干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更通过“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技术清单—产品清单”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效跃迁,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AI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新模式。近3年来,广西民大累计承担人工智能相关横向课题80余项,合同经费超5000万元,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四、拓展东盟合作网络,构建人工智能区域创新共同体

广西民大坚持开放办学理念,依托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科学技术处等职能部门,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网络,已与东盟国家1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并在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合作共建3所孔子学院,为语料资源采集、技术联合攻关与人才联合培养提供了机制化保障。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广西民大与老挝国立大学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治理国际联合实验室,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设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并与越南河内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重点推进语言智能、数字资源建设、智慧教育等领域的合作。2025年,广西民大启动“一国一实验室计划”,力争在2028年前实现与每一个东盟国家共建至少一个联合实验室的目标,形成覆盖东盟全域的人工智能合作网络。

项目合作与成果转化也在不断推进。广西民大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联合开展食用菌智慧种植技术示范,研发的“数字智慧蘑菇舱”已获得马来西亚市场订单;“种桑养蚕小智专家”和“夜巡无人机装备”等智能农业装备正与越南方面推动落地应用。此外,广西民大还参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面向东盟的广西人工智能应用战略研究”,为中国与东盟地区人工智能政策制定提供学术支持与决策参考。

在人才交流方面,开设“法律+东盟语”“东盟法治人才班”等特色项目,着力培养既精通语言又具备专业知识和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接收东盟国家研究生来校学习,并支持本校学生赴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交流访学。近5年来,广西民大累计培养面向东盟的高层次法律人才900余人次,为东盟国家培训各类留学生5000余人次,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科研—服务—文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还定期举办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东南亚国家调查报告研讨会、东南亚语言与智能处理研讨会等国际学术活动,搭建起中国与东盟学者、企业家的高端对话平台,促进区域人工智能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

通过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在“产学研用”各领域的合作与成果共享,广西民大正日益成为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核心节点,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与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注入持续动力。广西民大与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广西集团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务、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助力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展望未来,广西民大坚持“语料为基、模型为翼,应用为导、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持续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具有东盟特色的语料库建设与垂直场景应用创新,深化与国际一流高校、领先企业及东盟伙伴的务实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广西民大计划在未来5年内,新建3—5个自治区级人工智能科研平台,培育5—8个具有东盟特色的AI应用示范项目,培养1000名以上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力争成为服务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本版文图由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原文链接:2025年9月16日012版--广西日报数字报刊

下一条:广西民族大学举行2025年秋季大学生参军入伍欢送仪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