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民大首页
微博    微信  
投稿热线:news.gxmzu.edu.cn
 
民大要闻更多 >>
【喜讯】传媒学院获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
【喜讯】广西民族大学获2023年度全区统...
【喜讯】广西民族大学“知心桂姐姐工作...
广西民族大学参加2024年全区教育工作会...
自治区副主席李常官到广西民族大学检查...
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到我校调研
【人民网】专访广西人大代表、广西民族...
广西民族大学召开党外知识分子迎春座谈会
中国共产党广西民族大学第四届委员会第...
校领导开展2024年元旦春节走访慰问
媒体关注更多 >>
【中国新闻网】广西民族大学为定点帮扶...
【学习强国】圆梦花开幸福路——严当当...
【广西日报】团结奋斗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
【人民日报】代表通道丨田代琳:深耕文...
【广西新闻网】边疆民族地区乡村金融与...
【广西民宗委】广西举办选拔赛备战第十...
【光明网】广西民族大学文化研习基地启用
【教育部官网】人勤春来早 奋进正当时—...
【光明网】容本镇:文学桂军背后扛起理...
【中国金融信息网】乡村金融与共同富裕...
六集电视专题片《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
习近平: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实际...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
第一观察|从四组关键词读懂总书记广西行
“加油、努力,再长征!”——习近平总...
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民大新闻网 >> 校园动态 >> 正文
 
【民大骄子】以诗咏言洒真情,妙笔丹青契心扉——访我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李丹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作者:实习记者:黄玲珊    时间:2022年06月16日 09:43    浏览次数:

“诗歌源自生活,周遭的一花、一叶、一人都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李丹出生在北海合浦县的一个农民家庭。2018年9月,当她第一次踏进广西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民大)的校门,就被眼前碧树成荫、花香萦绕的环境深深吸引。从小对文字的热爱让她偶然闯进诗歌的世界,从此,她的诗心伴着绿树红花,在民大扎根发芽。

在追寻文学的路上,她捧书漫读,加入文学社团执笔写诗,她用一个个明快灵动的字符,写景、叙事、传志……她就是我校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李丹。

捧书漫游轻叩文学大门

与文学结缘,可以追溯到李丹的小学时代。那时,李丹所居住的镇上没有书店,更没有图书馆,年幼的她只能捧着仅有的语文课本,反反复复地阅读其中的课文。但是,李丹并不满足课本中的内容,她渴望阅读更多的书籍。

“当时,有个同学家附近开了个图书馆,他每天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书。”昏暗的灯光下,李丹小心翼翼地将借来的书轻轻地铺展在桌面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从青少年科普类丛书《智慧胶囊》到蕴含人生哲理的《伊索寓言》,再到讲述底层妇女反抗精神的《窦娥冤》……小小的她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一颗文学的种子悄悄地落在了她年少懵懂的心里。

2018年6月底,对文学颇有兴趣的李丹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首选的志愿,最终被民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大学里书香四溢的图书馆是我创作的精神园地,而丰富的馆藏资源让我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诗人。”节假日里,李丹时常躲在图书馆里品读诗歌。

在这里,李丹不仅谙熟了李白、杜甫、苏轼等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面孔,而且结识了雪莱、泰戈尔、茨威格等外国诗坛巨匠;对于中国现当代诗人,她更是乐此不疲,她常常读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的作品,直至闭馆的钟声响起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热衷于阅读的李丹,也不曾懈怠对专业课的学习。每天早晨,她总会在六点半准时到达学友楼下的停车场背诵文学常识。聚雅桥旁的石凳、相思湖畔的觉哉亭、七坡百花园……校园里的每个静谧的角落都能成为李丹专心研学的场所。

“学习文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热爱,我渴望在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使得李丹的专业课成绩长期稳居班级前列,而丰富的阅读量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李丹的诗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自此,她在文学的殿堂里读诗,写诗,以诗会友,勾勒出诗意人生。

潜心创作抒写心灵诗篇

“阅读诗歌,让我保持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事物的好奇与敏感;写诗,则让我保持了一颗天真的心:求真,向善,爱美,充满怜悯。”说到诗歌,李丹的眼睛是闪着光的。

文学不是孤岛,深知这个道理的李丹一入学便加入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和相思湖诗群,在社内浓郁的写作氛围和青年诗友的影响下,她开始走上诗歌创作之路。

李丹刚开始写诗歌时没有明确的写作风格,笔尖生涩,时常不能准确而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想。每当遇到瓶颈时,她总会积极地与身边的前辈沟通交流,寻找新的思路。在李富庭学长的鼓励和推荐下,李丹购买了中国作家协会近5年出版的诗歌年选,她通过研究诗歌所用技巧,提高自己对诗歌的鉴赏力和感受力。

在钻研了大量诗集后,李丹开始模仿海子、沈浩波等诗人的写作风格。2019年6月,李丹在《广西民族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诗歌作品《吉时》。

“诗歌是感性的,文字是直击心灵的。”当灵感如泉水般涌来,李丹笔下的诗也被她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背着月亮出走的人》中“月饼变了形/折叠成母亲眼中灼灼的光”表达出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狼》描写一些在街头“披着羊皮”卖惨的人,暗讽那些消费行人善心的行为;在《凌晨两点想起父亲》(外六首)中,那个日日夜夜与贫瘠对抗、辛苦劳作的背影让在外求学的李丹时常魂牵梦萦……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李丹不仅仅想用诗歌表达内心所想,她还努力追寻文字的力量。

2019年末,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0年除夕前夕,武汉宣布封城。“疫情暴发,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志愿者赶往抗疫第一线支援,我虽然无法奔赴前线,但可以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字传递正能量。”李丹看着《新闻联播》上飞快跳动的数字,目色凝重,手中紧紧攥着桌上的纸笔。

2月2日,时任创意写作中心实践部部长的李丹协同相思湖诗群组织策划“以诗抗疫,传递温暖”的征稿活动,她负责撰写征稿函并发布在“我们写作”公众号上,征稿函一经发出,便收到了区内外9所高校100多名青年写作者的来稿。与此同时,李丹也执笔响应此活动。

李丹伏在书桌前,手中的笔在纸上指指点点,却无从下笔。她抬头看着窗外,陷入了沉思。昔日热闹的街道如今空无一人,不远处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门前看着街道一脸落寞……

“从小处着手,尽量不把主题拔高。”李丹灵感一现,“刷刷刷”纸笔摩擦间,一首《答卷》被流畅地表达出来。

“命运的大手一甩/一份黑色考卷从天而降/瞄准武汉 再狡猾地/蔓延至各处……”在诗中,李丹将疫情比作黑色的考卷,面对黑压压的考题,每个考生都在奋笔疾书。“每一支笔,都身负重任/我用力写下答案/这个冬天很冷/但春天一定不远了。”简短有力的文字,流露出李丹对武汉抗疫胜利的殷切祝福。

认真细致,诗歌与工作相辅相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李丹的文学梦不只停留在校内,她渴望走出校门去拓展自己的视野,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李丹以签约作者的身份进入吕蒙影视传媒公司自媒体写作班实习。传统文学写作注重从感情、精神层面感染人,而自媒体写作则善于向读者提供干货,对于李丹来说,自媒体写作颠覆了她靠灵感写作的状态。

“要从别人的文章中学习,写读者能看懂的文字。”为了改变自己纯文学写作的固化思维,她关注了50多个新媒体账号,每天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览网络上的热点动态,分析爆款文章的写作结构、语言特点等。在写作期间,李丹时常走进生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以求文章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平时善于观察和思考,有深入的观察才会有更多的感悟。”

经过7个月的实习,李丹的写作思维逐渐发生转变。在此期间,她共撰写新媒体文章20余篇,并在百家号、QQ看点等平台发表。新媒体写作的经历使她笔下的诗歌融合了对时代脉搏及人民大众的思考和判断,在思想内容上更为充实与饱满。但是,李丹的脚步没有停留于此,她更想从实践中打磨自己的文字功底。

2021年6月,李丹在李富庭学长的推荐下成为南宁《红豆》杂志社的实习编辑,负责编辑推送微信公众号文章及日常会议、文学活动的筹备、记录和总结工作。

“编辑工作对文字的敏锐度要求很高,需要非常细心地去核对文中的字句。”李丹回忆道,“在刚开始编辑时,几次修改结果都不尽人意。”为了提高审稿效率,李丹总会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稿件,字字斟酌,句句揣摩,哪怕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她都会仔细审核。短短两个月的实习时间,李丹共编辑、推送微信公众号文章80篇,并得到了《红豆》杂志社社长丘晓兰女士的鼓励,这对李丹的写作之路产生莫大的鼓舞。

岁月更替中,李丹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地积累经验。两段实习经历造就了她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得她的诗歌作品逻辑更加严密,也为她之后的创作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思路。

“夏天停留在学士服上/把回忆偷了个精光/走吧,蝉鸣还不断——”笔尖停息,李丹的大学之旅随之结束,但人生之路漫漫,旅程虽停笔耕未停,在未来,她将继续用诗歌抒写生活的苦与乐。(编辑:钟毓灵 校对:农婷婷 秦浩铭)

上一条:【70周年校庆】相思湖大讲坛:数理学院退休教师梁军、元鲁、高武方谈“数学系难忘的经历” 下一条:西乡塘区关工委五老宣讲员高济昌向学校语言博物馆捐赠壮文版论文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