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民大首页
微博    微信  
投稿热线:news.gxmzu.edu.cn
 
民大要闻更多 >>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
【图说民大】初生万物醉染人间,拾翠寻...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领导到广西民族大学调研
广西民族大学创建清廉示范学校工作推进...
校领导到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调研
广西民族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学习会
2023年度广西民族大学院级党组织书记抓...
校领导第三周工作简讯(3月18日—3月24...
【本科教育教学】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本科...
自治区教育厅到广西民族大学调研
媒体关注更多 >>
【新华网】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第1...
【人民网】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第1...
【广西日报】我区举办双选会助力高校毕...
【中国新闻网】广西2024届重点群体高校...
【广西日报】印尼孔院首次举办潮州话故事赛
【广西新闻网】郝国强:推进铸牢中华民...
【广西卫视】菲阅·茅奖归来·问东西
【广西云】广西民族大学举办2024年留学...
【中国新闻网】(新春走基层)广西南宁...
【中国新闻网】(新春见闻)东盟留学生...
六集电视专题片《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
习近平: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实际...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
第一观察|从四组关键词读懂总书记广西行
“加油、努力,再长征!”——习近平总...
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
吾师风采 
当前位置: 民大新闻网 >> 吾师风采 >> 正文
 
【吾师风采】笔耕不辍研学问,力促外语新构建——访外国语学院张旭教授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作者:马筱静    时间:2020年09月09日 18:02    浏览次数:

扛着行李箱前往图书馆的人很少见,但他就是其中一位。每次去图书馆,他必然带上一个行李箱,往里面塞满图书。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阅读之星”的榜单上,他314本书籍的借阅量赫然在目,这件事成为学院师生间的美谈,他就是外国语学院的张旭教授。

张旭教授是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先后执教于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福建工程学院,是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为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师生结缘,开启译学新世界

张旭出生于湖南邵阳,2003年前往香港浸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原文学院院长、翻译学中心创始人黎翠珍是他博士时期的导师,对他的翻译研究内容、风格和做学问的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黎翠珍为荀子的“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一句作出对仗工整的译文——“What you do not know, ask;what you cannot do,learn.”被她视为至理名言,至今仍印在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里,而张旭也始终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毕业后,他提出要研究导师的翻译人生,他所著的《心田的音乐——翻译家黎翠珍的英译世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的师姐张美芳在序中谈到:“当我捧着书稿一页一页地往下看时,我觉得很感动,张旭是如此用心地收集资料,如此仔细地检视老师的人生轨迹,又如此精辟地用‘心田的音乐’ 五个字来概括老师独特高超的翻译艺术。”

2014年9月,时任福建工程学院中心主任的张旭应邀赴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做了两场学术报告,并被授予荣誉研究员聘书,这是继黎翠珍之后第二人获此殊荣。

张旭曾到多个学校任教,听过他的经历,见过他的人都称赞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而他谦虚地表示:“说见多识广,我确实有点惭愧,这些年我多走了几个地方倒是真话。这并不意味着我这个人善变,我只是想尝试点新鲜事物而已。”

精准施策,推动外语学科之发展

2016年11月,张旭成为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当问到他为什么选择广西,他回答道:“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虽然在GDP的数据方面排名相对靠后。但是,近年来她的发展速度大家有目共睹,我看重的是她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广西唯一的外语类一级博士点学科,同时也是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拥有外语类博士点授权的学科。张旭把这归功于学院领导和学科领军人物的高瞻远瞩和集体智慧,归功于外国语学院多年的拼搏和积累。同时,他意识到从单一语种的建设来说,我校与全国重点院校相比差距较大,但学校拥有的小语种众多,既能直接对接东盟前沿需求,又能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重点战略需求,更能推动学科的健全发展。

近几年来,张旭带领着全体师生,本着“厚德励学,中外融通”的人文精神,凸显“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办学特色,同时参照以往的行政、科研和教学管理经验,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认真领会和落实人才强校的方略,全面贯彻学校的办学思想。

“双一流建设”是当今国内高校建设中的一个时髦词语,同时也是众多院校全力拼搏的目标。张旭谈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学校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争创一流自然是责无旁贷。”

张旭强调“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同时,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学科带头人、稳定的学科团队和可供其成员发表作品的学术阵地,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而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对一个学科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张旭始终坚持把人才因素放在中心位置。为此,他实施了以下措施:

第一,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以人才引人才,利用自己和同事在学界的人脉关系,将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引进来。同时,鼓励并支持现有师资队伍走出去读博、深造。

第二,在人才使用和激励方面,要让高层次人才看到希望,充分发掘各人的优势和特长。同时为他们营造较为宽松的学术氛围,支持他们外出学术交流和调研的。还要聘请一批在学界有相当知名度的人士作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交流,打造高水平的学术讲坛,开拓大家的视野,进而增强学科团队的凝聚力。

第三,在人才队伍的稳定方面,采取“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 的办法。在学院层面,在课程安排、绩效政策上首先对博士、副教授以上职称者予以倾斜。对于人才的管理,则是强调“攻心为上”。

张旭相信,只要有学校政策的支持,有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关怀,有学科带头人的号召,外国语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一定会登上新台阶。

勤读细著,立当代学者之风范

张旭不仅是教师,是院长,更是一位治学严谨、著作等身的学者。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译研究,兴趣兼及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比较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他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基金项目2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9项,同时担任国际合作丛书《通天塔丛书》《外国语言文化传播研究丛书》《翻译史论丛》等主编。

清华大学外文系王宁教授曾评价他:“像张旭这样仍孜孜不倦地阅读文学和理论原著,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一部部专著的中年学者确实不多了。”

截止目前,张旭已出版《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等21部主要著(译)作,刊登《中国传统译论文献:主题与分类考察》等CSSCI源刊论文21篇,发表《经典的重构——一部<古兰经>汉译批评史的设想》等海外学术期刊论文约16篇。

最近,张旭又陆续出版了两本新著作。《多维视野下的希利斯·米勒文论研究》历时近二十年写就,篇幅不大,但其成书过程却历经艰辛和曲折。首先需要克服的难关是找到相关的原版文献,前期的文献准备是任何研究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其次,米勒从事文学批评、研究工作前后六十余年,出版著作三十余部,论文数百篇,引用的著作数量众多,这就要求张旭对他的著作和所涉及的作品进行细致入微地阅读,其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在接下的岁月里,他利用海内外各种渠道,广泛地收集有关米勒的材料,大量地阅读西方诗性哲学尤其是自新批评以后的美国文艺思潮,同时利用在中南大学给学生开设英美文学作品选读和当代西方文论等课程的机会加深了对这些理论的理解。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同样耗时二十年编撰,向学界展示了1950年以前1700多年间中国传统译论历时发展的概貌,是对中国传统译论梳理总结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编辑:甘珊宁 校对:左宇轩)

上一条:【吾师风采】辛勤耕耘钻科研,甘为人梯不争春——访我校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何卫东教授 下一条:【最美民大人】滕兰花:师者如兰 香远益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