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民大首页
微博    微信  
投稿热线:news.gxmzu.edu.cn
 
民大要闻更多 >>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
【图说民大】初生万物醉染人间,拾翠寻...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领导到广西民族大学调研
广西民族大学创建清廉示范学校工作推进...
校领导到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调研
广西民族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学习会
2023年度广西民族大学院级党组织书记抓...
校领导第三周工作简讯(3月18日—3月24...
【本科教育教学】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本科...
自治区教育厅到广西民族大学调研
媒体关注更多 >>
【新华网】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第1...
【人民网】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第1...
【广西日报】我区举办双选会助力高校毕...
【中国新闻网】广西2024届重点群体高校...
【广西日报】印尼孔院首次举办潮州话故事赛
【广西新闻网】郝国强:推进铸牢中华民...
【广西卫视】菲阅·茅奖归来·问东西
【广西云】广西民族大学举办2024年留学...
【中国新闻网】(新春走基层)广西南宁...
【中国新闻网】(新春见闻)东盟留学生...
六集电视专题片《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
习近平: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实际...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
第一观察|从四组关键词读懂总书记广西行
“加油、努力,再长征!”——习近平总...
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
吾师风采 
当前位置: 民大新闻网 >> 吾师风采 >> 正文
 
【吾师风采】“艺术是我生活的一种方式”——访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刘霁萱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作者:陈俊桦 实习记者:覃骏扬 招敏君 摄影:陈俊桦    时间:2022年04月12日 10:20    浏览次数:

他致力于研究民族装饰艺术以及非遗传承教育,追求艺术的“真、善、美”,感受人生百态。当被问及对艺术的感悟时,他这样说:“艺术的生命来源于情感的表达。我对于艺术的理解,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自我认知。”他就是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刘霁萱。

追寻艺术的逆风少年

毛笔字,国画,素描……刘霁萱从小接触各式各样的才艺特长,在艺术的熏陶下逐渐成长。2007年,刘霁萱作为艺术特长生参加高考,面对繁重的文化课与专业课以及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不幸高考失利。深思熟虑下,刘霁萱最终选择进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玻璃与陶瓷工艺。

然而玻璃与陶瓷工艺专业并非刘霁萱心中所想,面对完全陌生的“调剂”专业,他萌生了转专业的想法。但当不甘归于平静,他不禁思考:“我对这个专业连最基础的接触都没有,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贸然否定,会不会太莽撞?”于是他选择先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再决定往后去留。

在与这位“新朋友”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他终于明白原来看待事物不能只流于表面。他说:“陶瓷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土之物。它可以协助消化许多其他的传统,汲取更多的养分。虽然陶瓷最普遍的用途便是器皿,但众多器皿之下陶瓷又能延伸到茶文化、花艺、饮食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领域。正如玻璃与陶瓷工艺本身它虽然只是一个敲门砖,但涉及的领域却能让它大放光彩。”

在逐渐了解这个专业后,刘霁萱的“新朋友”慢慢变成了他的“挚友”,一直激励陪伴着他踏上研究生之旅。遗憾的是,2011年刘霁萱考研落榜。怀抱着对专业的热忱,他奋力再战。2012年,他成功考取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装饰艺术方向研究生。

青山锦绣,灯火邕城,阡陌暖春,留念不舍。2016年,刘霁萱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广西民族大学任教至今。

师者,当怀一颗匠心

如今,刘霁萱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以下简称“民社学院”)为民族学专业的学生讲授民族工艺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扎染与制陶。

他的教学分为理论示范和工艺实践两步,偶尔还会邀请民间工匠来到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手艺。他说:“民间工匠才是真正的专家,他们的展示往往更具有传统代表性。”

但课程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非科班艺术生,民社学院的学生无法在课外时间进行工艺制作,只能在课堂上制作一个半成品,待到下一次课程,他们的作品早已干裂破损,无法继续制作,只能重头再来。

见此情形,刘霁萱决定采用半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他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制作工艺品的时间,而工艺实验室也会在教学期间全面开放,在开放期间,学生随时都可以前往制作。这一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课堂周期短的弊端也随之迎刃而解。

“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民族工艺并参与进来,去体会心灵的交流,做到手心合一。我们在与各种材料接触时,所获得的快乐并不亚于游戏娱乐。”刘霁萱笑道。

古人云:“教学相长也。”刘霁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这一身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个职业更多的成就感来源于精神享受而非物质,在教师的良性影响之下,学生们茁壮成长,这对社会来说非常有意义。”刘霁萱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勤恳务实,恪尽职守,在2021年广西民族大学教师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被授予教学新秀代表称号。

非遗传承的坚守者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少数民族尤其是瑶族的特色文化深深吸引着刘霁萱。瑶族的风俗别具特色,爬刀梯,过火海,招郎入赘……这些习俗引起他的好奇心,于是选择以贺州瑶族服饰设计为他的研究方向。

“艺术是生活的镜像,生活给了艺术再创造的灵感和力量。”机缘巧合,刘霁萱对热播剧《延禧攻略》中人物的“云肩”装饰织物十分震撼,这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刘霁萱将现代特色与瑶族传统服饰融合,相继申请了4项瑶族服饰专利。“古代的文明和服饰,应该以新的方式去传播,而不是消失在博物馆里。”传统服饰应与现代文化接轨,与现代设计融合,实现多元发展。

同时,他主持广西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专项课题“广西贺州瑶族服饰设计”。除此之外,结合在校教授的民族工艺课程,他还主持了广西民族大学教改课题“非遗传承教育---民族工艺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非遗是文化之根,没有非遗就没有认同与归属感。非遗传承更多需要活态传承,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这是现在的前沿问题。”刘霁萱感慨道。

艺术是刘霁萱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对自我的一种认知,是对生命的一种体现和表达。“时代在进步,文化也要跟上,未来不仅仅是复古。”往后,他会继续致力于艺术研究,努力坚守非遗传承,与艺术相伴。(校对:杨晓冬)

上一条:【70周年校庆·吾师风采】教与学的“双向奔赴”——访广西民族大学教师黄政阁 下一条:【吾师风采】“学贵得师,亦师亦友”——访电子信息学院韦文山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