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民大首页
微博    微信  
 
民大要闻更多 >>
唐平秋带队到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交流
【喜讯】奉江同志荣获 “全国关心下一代...
广西民族大学与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
广西北部湾银行到广西民族大学交流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调研组到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召开2025年学位授予点专项...
校领导工作简讯(11月3日—11月9日)
韦仕珍到陆川县访企拓岗并看望校友
韦仕珍出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
第六期“《语言文字应用》青年学者论学...
媒体关注更多 >>
广西云 | 这群师生,把文学故事从纸页...
广西财经新媒体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
广西广播电视台 | 简讯
广西广播电视台 | 第二届中国—东盟法...
中国新闻网 | 第二届中国—东盟法学名家...
广西云 | 中国—东盟法学名家论坛暨中...
广西云 | 建校以来首枚!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云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5年学...
广西广播电视台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
广西日报 | 以党建引领构建有温度的社区...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七集 永立潮头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六集 合作共赢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五集 《强军路...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四集 凝心铸魂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三集 攻坚克难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二集 《人民至...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一集 《举旗定...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民大新闻网 >> 校园动态 >> 正文
 
经典领航 跨界共探——技术史经典读书会第3轮第9场活动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来源: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    作者:张学渝    摄影:赵逸 程煜祯    时间:2025年11月14日 17:48    浏览次数:

11月9日晚,经典领航 跨界共探——技术史经典读书会第3轮第9场活动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图书馆1301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的分会场,通过师生领读、专家评议、自由讨论等线下线上联动,围绕科技史经典著作牛津《技术史》第三卷第24至26章展开深度研读。

技术史经典读书会发起人、学校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张学渝副教授介绍读书会创办宗旨与本场活动议程。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出席并致辞,他指出,读书会以“慢阅读”对抗信息碎片化,用集体智慧深化经典阐释,推动读、写、研有机融合。希望参与者“埋头读书,深耕文本,抬头看路,关注现实”,让技术史研究在时代变革中发挥更大价值。

万辅彬教授致辞

张学渝领读第24章“机械计时器”,系统梳理从早期机械钟、天文钟到弹簧驱动器、钟摆、锚形擒纵机构、无摆擒纵机构的技术演进脉络。提出中西机械钟表技术发展差异、时间计量在中国科技史中的定位、中国机械钟文物维修技术现状等思考问题。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刘业明领读第25章“化学工业中的发明”,分享16—18世纪欧洲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剖析蒸馏、冶金、染色等领域中“技艺”与“科学”的互动演进,提出资源限制如何驱动技术创新的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恒硕领读第26章“西方的兴起”,分析技术进步与人类需求、精确性追求、市场、资本等多重因素的关联,提出思考:技术进步的“激励因素”除市场需求、精确性追求外,还包含哪些维度?若非内卷性利益观成立,AI时代的技术是否会进入内卷状态?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师曹钰高度肯定三位领读人的分享。她表示,牛津《技术史》第3卷出版于1957年,正值西方历史学转型期,跨学科研究范式初现,但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三位领读人聚焦的“科学与技艺关系”“技术定义”“中西技术差异”等议题是技术史研究的经典命题。技术史研究既要深入经典文本挖掘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也要跳出文本反思其历史语境与叙事局限;既要关注技术本身的创新突破,也要重视技术与社会、文化、经济的互动关系。

自由讨论环节

与会人员围绕中西计时技术差异、科学与技艺的古今互动模式、AI技术发展路径等议题展开讨论。

本次读书会还邀请到中国工人出版社万川文化出版中心副主任、牛津《技术史》全译本责任编辑邢璐在线分享出版资讯。她表示,牛津《技术史》全译本的出版是对技术文明的深刻追问,中国工人出版社正计划推出牛津《技术史》主题卷,对内容进行门类化重组与深度开发,并邀请专家撰写导读书,以进一步助力技术史学科的传播与发展。

清华大学戴吾三教授对读书会进行总结,肯定活动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鼓励参与者继续深耕技术史领域,以跨学科视角推动技术史研究的创新发展。

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读书会采用“线下会场+线上会议室”的形式,汇聚涵盖理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学习者。活动以牛津《技术史》经典文本为核心,紧密连接经典与现实,深入挖掘历史技术的演进逻辑与文化意涵。读书会的成功举办,有效推动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跨学科交流,为技术史研究者、学习者与爱好者搭建了常态化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初审:汪常明 编辑:韦丽娜 实习编辑:樊甲利 复审:韦利坤 终审:孙寿媚)

上一条:【喜讯】广西民族大学学子在第六届广西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挑战赛暨2025年大学生“AI+信息素养”大赛广西赛区决赛中获佳绩 下一条:【喜讯】广西民族大学师范生在2025年全区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中获佳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