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民大首页
微博    微信  
投稿热线:news.gxmzu.edu.cn
 
民大要闻更多 >>
广西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广西民族大学开班
2025年全区教育系统办公室主任培训班在...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西赛...
唐平秋与全体校领导及校属单位主要负责...
高兴宇教授合作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
山东师范大学到广西民族大学调研交流
韦仕珍调研指导2025年普通高考招生录取...
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推进数据治理和“一网...
中国共产党广西民族大学第四届委员会第...
广西民族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媒体关注更多 >>
【广西云-广西日报】“我敢闯,我会创”...
【广西云-广西日报】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
【中国之声】中越文化交流年里 一场双向...
【广西日报】让法律服务成为中越经贸合...
CGTN|Linked by Education
【中国新闻网】《东盟黄皮书:东盟发展...
【光明日报】广西民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中国新闻网】第一届广西高校思想政治...
【人民日报】焕新的传统服饰之美
【中国教育报】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法...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七集 永立潮头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六集 合作共赢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五集 《强军路...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四集 凝心铸魂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三集 攻坚克难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二集 《人民至...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一集 《举旗定...
吾师风采 
当前位置: 民大新闻网 >> 吾师风采 >> 正文
 
彭振:深耕笃行,让崇德尚法的薪火代代相传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作者:冯楚棉 潘冰    摄影:    时间:2025年06月09日 16:02    浏览次数:

2011年,彭振选择成为一名老师,研究法学专业。

14年来,他在民族法、立法学、行政法学等领域孜孜求索,走过博士、博士后,成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副教授、教授。如今,他还担任着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暨法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西法学会理论法研究会秘书长,是我校“相思湖青年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

在播撒知识的路上,他获得了广西青年五四奖章、广西优秀教师、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广西“十百千知识产权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

研法授法,为坚定的法治信仰

在彭振心中,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有力的“武器”。为了实现心中给社会建设添砖加瓦的理想,他毅然迈上了漫长的学法之路。经过本科和研究生的7年学习,彭振对法学的热爱不减,“关于就业,我非常想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法学专业,同时,我也十分渴望有机会能将所学传授给未来的‘法治之光’。”因此,他回到了曾培养自己的母校广西民族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司法改革的进度开始加快。彭振意识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法学人才,法学的未来大有可为,而他只有继续深造才能更好地做“耕种之人”。于是,彭振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博士后。

开始在民大就职,彭振做过辅导员和学校党委宣传部干事,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得到了师生们的大力支持,由他指导的相思湖网站也获得了“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称号。

2015年,彭振回到法学院授课。课堂上,他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善用典型案例加深学生对法律审判的认识,和学生亦师亦友。他对学生的“三点要求”让莘莘学子成长成才:一是明德修身,保持一颗正义之心;二要博晓古今,学贯中西,既要关注书本,更要放眼社会;三是培养规则意识,以法律思维看待问题。

在教学工作中,彭振立足于自身研究方向,着力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实现教学相长。“民大在民族地区也在边疆地区,这有利于我们到周边地区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做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多年来,彭振一直从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学、民族法、行政法学的研究,深入广西、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地开展社会调查,收获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由彭振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边境秩序管控问题研究》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中统一与自治相结合研究》取得了较大社会影响。他参与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十年中国-东盟经贸格局演变与我国南海安全战略构建研究》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南边疆跨境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研究》,国家民委课题“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群体对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研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广西专利项资金项目-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广西民族大学)基地试点建设”。

除此之外,他还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子课题三“边疆跨境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四边’体系研究”,针对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对症下药,建议民族地区加强基层司法人才的培养,调整司法人才结构比例,结合本地区民族习惯法,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的特色司法服务的功能。

学践结合,文章要写在大地上

“社会对人才的考验是全方面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和实践共同抓,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彭振认为,优秀的法学学子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应该是并驾齐驱的。

在设计研究生课程内容时,彭振用心良苦。民族法、立法学课程注重社会实践,他就利用寒暑假与学生们一起到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开展法治宣传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助力基层法治建设。同时,他积极推进东盟法、涉外法人才培养,与越南、泰国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养复合型双语法治人才。为提高研究生们的写作水平,除了带他们去实地调研外,彭振还专门开展了司法实务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他与自治区内各级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科技局等100多家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模拟法庭与法院庭审直接连通。

“我们的研究一定要跟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密切联系,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做‘书桌学问’,多走、多看、多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只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的学术研究才能与社会发展结合,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是彭振对学生的建议,也是他自己践履的初心。

讲台之外,彭振积极参与地方立法和法治建设工作,是南宁、河池等市的立法专家顾问,参与的广西各级人大、政府立法近50项。他参与撰写的《关于广西边境秩序管控的调研报告》《广西三治结合调研报告》获得了自治区党政领导批示。2022年,彭振历时6年的专著《地方立法的理论与实务——以自治区政府立法为视角》出版,为了把书写好,他还曾主动到自治区政府法制办学习工作。

在《中国行政管理》《河北法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彭振发表论文20余篇,对民族地区及边境地区的立法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提出独特见解。他的著作《投资东盟国家法律问题研究——以投资东盟国家重点园区为视角》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所参编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投资东盟国家法律问题研究》在与东盟地区的法律交流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德法兼修,让正义遍地开花

“立德为先,德法兼修”,这是彭振一直坚持的育人理念。为师12载,他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时刻铭记为人师表的责任和担当。

2017年,彭振带队自驾到边境地区开展教学实践和田野调查,车行到沿边公路,他突发急性阑尾炎,一行人开了近一天的车从东兴赶到宁明县人民医院,经过治疗康复后他立即就投入研究。“项目不能因为我的个人原因被耽误,我必须要完成好我的工作。”在深入调研以后,彭振最终按计划完成了《边境秩序管控调研报告》。

“我想做一名学术有成、学生喜欢的老师,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培养更多的优秀法治人才,更好地为地方法治建设服务。”教师是彭振热爱的职业,他以德治学,希望能培养更多的学生到基层司法一线工作。

在彭振的带领下,“简法”青年公益团队深入乡村基层,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法律的意义,为基层的法治建设作出了不凡贡献。彭振说:“现在的法治环境比以前好了不少,基层百姓们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提升。但问题仍存在,基层还是需要更多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

2021年,彭振指导的“简法——法治文化基层行,携手助力乡村振兴”和“法苑诊所——西南第一家乡村法律服务平台”两个项目获得第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金奖,他本人也获得“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2022—2023年,项目“简法——专注于民族边疆地区的法律输送者”(2023年更名为“法润万疆——专注于民族边疆地区的法律输送者”)更是连续斩获第8届、第9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金奖。

“注重道德修养的法学人才一定会越来越多,未来的社会法治建设也会越来越好。”彭振对此深信不疑。同时,他鼓励我校法学院学子,要与时俱进,结合学校的优势锻炼“东盟+法律”的技能,全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十四载春秋,彭振把热爱写进教育工作,把情感融入与学生相处的分分秒秒。今后,在法学这条路上,他将以青年教师的担当姿态身体力行、以身垂范,一直耕耘下去。(初审:高文涛 编辑:陈欢 校对:林欢 复审:潘之铭 终审:孙寿媚)

上一条:尹力:十六载春风化雨,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启明星” 下一条:邹桂森:用科技解码文明的考古育人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