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民大首页
微博    微信  
投稿热线:news.gxmzu.edu.cn
 
民大要闻更多 >>
广西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广西民族大学开班
2025年全区教育系统办公室主任培训班在...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西赛...
唐平秋与全体校领导及校属单位主要负责...
高兴宇教授合作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
山东师范大学到广西民族大学调研交流
韦仕珍调研指导2025年普通高考招生录取...
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推进数据治理和“一网...
中国共产党广西民族大学第四届委员会第...
广西民族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媒体关注更多 >>
【广西云-广西日报】“我敢闯,我会创”...
【广西云-广西日报】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
【中国之声】中越文化交流年里 一场双向...
【广西日报】让法律服务成为中越经贸合...
CGTN|Linked by Education
【中国新闻网】《东盟黄皮书:东盟发展...
【光明日报】广西民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中国新闻网】第一届广西高校思想政治...
【人民日报】焕新的传统服饰之美
【中国教育报】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法...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七集 永立潮头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六集 合作共赢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五集 《强军路...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四集 凝心铸魂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三集 攻坚克难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二集 《人民至...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一集 《举旗定...
吾师风采 
当前位置: 民大新闻网 >> 吾师风采 >> 正文
 
赓续红色基因 赋能文化育人——广西民族大学“边疆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大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纪实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摄影:    时间:2025年06月11日 18:43    浏览次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广西民族大学“边疆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大思政课’教师团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紧围绕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的使命,不断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创新,深入研究和挖掘边疆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传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聚焦边疆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大思政课”的建设。

团队开展“红色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讨论会

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扎根边疆民族地区,潜心教书育人。2020年以来,团队以边疆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为特色内容,以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为统领,基于立根培元、铸魂育人的大格局,以“高厚深广”为“大思政课”之“大”理念,以红色文化为“大”内容,以现代媒体技术为支撑构建“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有机衔接的协同育人“大”课堂,发挥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大”效应。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红色文化主题思政课,创建“爱知行信”思政特色课堂,录制推出了16个系列、100余节红色文化思政微课,通过全媒体推送被30余所大中小学思政课使用,被学校、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作为线上党课,网络点击量近20万次,点赞5千余次。团队建设了由“红色文物里的中国记忆”“广西红色文化研学”“文化地理学”“校史文化与大学精神”等课程构成的红色文化大思政课课程群。团队取得了一批教学创新成果,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教学竞赛奖40余项;获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 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建设红色文化资料室1个,编辑学生学习成果3部。团队成员获得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30多人次;获得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区级)7项;其他教育教学奖励50多人次,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称号16人次。团队2人评为广西文化名家和“四个一批人才”,1人评为广西教学名师,1人评为广西高校思政教育领军人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1人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广西五四奖章。

团队在校史馆开展“校史里的红色基因”集体备课会

坚持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效。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和完成相关科研项目100余项,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包括“边疆多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调查、保护与传承研究”“‘五个认同’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及《依托社区文化社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等23项省部级项目。承担了党政部门委托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进程监测报告”“中越边境语言生态调研”等51个项目,团队获得科研成果奖21项,其中省部级8项。编写科研成果编写教材、教学案例50余本,发表相关论文约160篇,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并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以上成果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进行了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探索。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编写辅助教材和教学案例60余部,获科研奖励30余项。

发挥专长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应用转化。团队成员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宣讲1300余场次。团队成员组建和负责的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两次获批为由四部委共建的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基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为主要任务,按照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三性合一”的理念,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总结“广西经验”丰富“中国经验”;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需求”,推广“广西模式”充实“中国模式”;搭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训平台”,用“广西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团队对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及总结广西模式、广西经验,用“广西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政府部门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以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初审:陈媛 复审:荣子卿 李建瑾 终审:孙寿媚)

上一条:何卫东:辛勤耕耘钻科研,甘为人梯不争春 下一条:葛丽娜:植教化之苗,盛智慧之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