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里,拉着行李箱进出图书馆的身影并不常见。而在民大的校园里,就有这样一位特殊读者,他每次进出图书馆,总会带着一只行李箱,里面装满精心挑选的书籍。2018年他以一年314本图书的借阅量登上广西民族大学“阅读之星”的榜单,成为师生间的美谈。2025年他以对教育与学术的不懈坚守,荣获广西民族大学2023-2025年“模范教师”荣誉称号。他既是教书育人的教授,更是用行动诠释阅读力量的“学术行者”——他就是外国语学院的张旭教授。

执教生涯载誉满满,初心始终系于“教师”
作为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旭的学术履历亮眼夺目: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但在众多身份中,他最珍视的始终是“教师”二字。
2003年,张旭前往香港浸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该校原文学院院长、翻译学中心创始人黎翠珍教授。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素养,深深影响了他的翻译研究方向、学术风格与治学方法。他将荀子的“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作为自己治学与育人的准则。
2014年9月,时任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中心主任的张旭,被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中心授予荣誉研究员,成为继导师黎翠珍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学者。
2016年至2024年,张旭担任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即便肩负行政工作重任,他仍始终扎根教学一线,潜心育人。卸任院长后,他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一级博士点负责人和翻译学方向负责人的身份继续深耕教学,年均授课超700节。在他的指导下,每年研究生们在自治区及国家级专业竞赛中累计获奖十余次。他主编的教材《融通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文学与艺术》获2024 年广西普通本科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执行主编的《外国语言文化传播研究丛书》出版新书8部;主编的《翻译史论丛》已出版9辑,并被遴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入选集刊。
锚定区位优势谋发展,化边陲为学术前沿
“广西虽地处西南边陲,但依托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与‘一带一路’倡议,外语学科肩负着独特的使命与责任。”张旭始终这样看待学科发展的机遇。担任外国语学院院长期间,他以“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办学特色为核心指引,推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成功入选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点;英语、翻译两个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法语专业跻身自治区一流专业行列,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他的主导下,“中国—东盟语言与数字信息服务协同创新实验教学中心”于 2025 年获自治区级A类立项,成功构建起“语言服务+数字技术”的产学研融合平台,为学科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搭建了桥梁。同时,他牵头组织第五轮学科评估、全国 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评估及一级学科博士点评估,主编出版《外国语言文化传播研究丛书》与《翻译史论丛》,打造“通天塔学术讲坛”“桥畔论译”“语言学前沿论坛”等品牌学术论坛。截至目前,论坛已邀请海内外百余位学者来校交流,显著提升了学校外语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其中,《翻译史论丛》还于 2022 年成功入选 AM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期刊,成为学科学术成果输出的重要载体。
坚持教研深度融合,打造翻译史论金课
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课程的支撑。张旭主导的 “《翻译史专题》金课建设”项目,以“依托平台、教研融合”为核心理念,将自身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课程团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译论文献,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构建“史论结合+跨文化对比”的教学模式,该项目最终荣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张教授的课堂总能带来很多启发。”他的研究生这样评价,“他特别鼓励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对我们提交的论文,他会逐字逐句修改,哪怕是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不仅体现在教学中,更贯穿于张旭的科研工作始终。他历时二十年编撰的《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被学界评价为“中国传统译论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成果”;《多维视野下的希利斯・米勒文论研究》一书,以跨学科视角拓展了文学批评的研究边界;与张鼎程先生合著的《余光中先生年谱》,更得到余光中先生次女余幼珊博士的高度认可:“无论从研究角度还是内容深度来看,这部年谱都是未来‘余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深耕学术廿余载,实现文献梳理融理论创新
除了教书育人,张旭更是一位潜心学术、成果丰硕的学者。截至目前,他已出版《现代湖南翻译史论》等专著10部,在《中国翻译》等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刊上发表论文30篇。
秉持“十年磨一剑”的学术韧劲,自2013年起,张旭先后出版《林纾年谱长编》《陈宝琛年谱》《马君武年谱》《陈衍年谱》《余光中先生年谱》5部年谱著作,总字数达300万字。在 2025年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翻译、融通与记忆之场:余光中先生学术研讨会”上,他的学术成果赢得学界同仁的广泛敬佩,“张年谱”的雅称也由此传开。即便已收获诸多认可,他的学术脚步仍未停歇——目前,《辜鸿铭年谱》《林纾年谱新编》《林语堂年谱》《蔡锷年谱》等多部著作仍在编撰中。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正是怀着这样的学术坚守,张旭以笔为犁,以静砺心,在翻译史与外语研究的学术版图上不断开辟新领域。
以学术反哺社会,践行学者社会责任
作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张旭是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他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多次在高层论坛上作大会发言,并受邀赴多所高校举办学术讲座,助力中国翻译研究走向国际舞台。
“学术不只是个人的追求,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张旭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他带领团队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编写多语种教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服务提供智力支持;作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他牵头参与翻译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中国翻译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辜鸿铭年谱》尚未出版时,中国资深纪录片导演吴建宁偶然得知这部年谱已基本成型,特意邀请张旭担任六集大型文献纪录片《辜鸿铭》的学术顾问,请他出镜讲述经自己考证的辜鸿铭生平故事,让学术研究成果走进更广阔的公共视野。
从“阅读之星”到“模范教师”,从学科建设的推动者到学术道路的引路人,张旭始终以“行者”的姿态,不断探索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新可能。面对众多成绩和荣誉,他依旧谦逊:“我只是做了一名教师该做的事。”谈及未来,他计划进一步深化翻译史研究,加强翻译史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让中国译论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只要还能扛得动行李箱,我就会继续在图书馆求索、在讲台上耕耘。” 张旭笑着说,眼中闪烁着对学术与教育永恒的热忱。(初审:刘雪芹 复审:韦利坤 李建瑾 终审:孙寿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