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路上,她往来于国内外,从泰语本科一路成长为泰语硕士、壮泰比较研究博士,不断汲取知识;教学途中,她坚守“教学育人”初心,创新教学方式,孕育桃李;科研领域,她潜心研究,热爱探索,持续奋进。她就是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游辉彩老师。

辛勤耕耘,学有所成
游辉彩来自广西上思县,一个保留着传统壮族文化的地方。她从小耳濡目染壮族文化,讲壮话,过传统的壮族节日,心中自有一份家乡情怀。1993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游辉彩选择报考广西民族大学的泰语专业。
刚开始学习泰语时,游辉彩兴趣浓厚,泰语基础的词汇与壮语有一定的相似性。在逐渐学习后,游辉彩明白学好泰语除了感兴趣还需要更多的付出和坚持。泰语的发音系统、语音规律多,文字拼写的背记也存在难度。此外,泰语没有标点符号,阅读、辨识都需要扎实的基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那个物质尚不富裕的年代,互联网还未普及,对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课本。早晚读时,游辉彩总是大声朗读课文,增强语感。同时通过阅览报纸、大量阅读泰语文章拓展课外的泰语知识。大学期间,游辉彩凭借勤勉的态度和踏实的行动,掌握听、说、读、写、译,培养了好学的品格。对于泰文,她已经熟练到当文字映入眼帘时她就知道什么意思。
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游辉彩一直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2002—2005年,游辉彩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攻读泰语硕士。2014—2017年,游辉彩又再次以学生的身份回到课堂,成为民大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专研壮泰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回顾求学历程,游辉彩说良师给予了她莫大的鼓舞和动力,不管在哪一个阶段,都需要良师的指引。大学本科阶段的房英教授、硕士阶段的巴尼•古拉瓦尼教授、博士阶段的韦树关与蒙元耀教授,都在教学与科研上给予了她无尽的帮助,让她明白,作为一名老师,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并且真正理解“教书育人”的意义。
用心教学,润物细无声
做一名老师,这是游辉彩在大学本科时就萌生出的想法。教书育人,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教学相长,这既是一份职业的责任,更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回想起刚当老师的时候,游辉彩与学生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课堂中传播知识,课后与学生一起吃饭谈心。光阴流逝,曾经带着稚气的教师如今变得严谨、从容,不变的是依然把学生放在心上。
游辉彩说:“课堂是相互促进的,教师走近学生,学生乐于表达,双方在互动中形成思想的碰撞。”
因材施教,是游辉彩的教学特点之一。游辉彩教的学生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对不同学生,教学方法有所差异。对于本科生,注重引导他们进行实践,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则着重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与研究能力。
桃李芬芳知雨露。2021届泰语翻译硕士毕业生黎碧月回忆起游辉彩老师对她的指导,动情地说道:“如果说我和学术建立了一定的缘分,那游老师就是带我走进学术大门的引路人。”黎碧月从第一次写论文到参加学术论坛会议,游辉彩都在旁悉心指导。在准备硕士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游辉彩和她反复推敲论文框架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修改论文是枯燥和反复的过程,但游辉彩老师会在我的每一次修改后认真进行评估。”黎碧月尝试在论文写作中融入新的理论,而游辉彩对理论不熟悉时,黎碧月就买来相关理论的书籍让老师先了解,等老师理解后再给她提出指导意见。这种钻研的精神也让游辉彩深受感染,师生在探讨中共同进步。
每一年的毕业季,游辉彩都会收到很多学生送的花束或卡片,卡片上温馨的话语令她十分动容:“风儿会记得花的香,我们会记得您的好。”有时,学生还会准备意想不到的小礼物。一个盲盒,装着游辉彩和学生相处的照片,定格温馨的时刻。有的学生还写了两三页的信,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这对游辉彩都是莫大的欣慰与坚定前行的动力。
热爱科研,严谨为导向
游辉彩从读研究生时便开始接触科研,当时对科研比较懵懂,只能模仿别人,一步步探索科研的天地。“学术科研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长期的积累。”游辉彩认为,学术创新,始于传承,成于积淀,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自身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积累。
二十多年来,通过专心教学获得的认知与灵感,游辉彩将之进一步深入到科研工作探索,主持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各类科研项目,发表了大量的教学论文与科研论文,出版不少专业教材与学术著作,其中不少成果荣获“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教材(科研)成果奖”。
游辉彩做的课题研究主要涉及中泰文化与翻译。为寻找一手、全面的资料,她时常往返于国内外,在泰国各高校的图书馆,都有游辉彩的身影,同类型的文献资料,她基本都会借阅,借阅的数量已经多的记不清了。
游辉彩乐于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她说:“在国际会议中,我聆听到各国专家学者前沿的研究成果,收益良多。”她经常参与各类跨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从中汲取灵感。“会议中提到的新颖的理论、观点或方法,我会有意识地去关注与借鉴,看看能否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上。”
当然,科研工作上的收获,其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成长,更是用卓越的科研反哺教学,为教学注入活力与前沿。游辉彩通过研究生课程教学,将个人的科研经验传授给硕士生、博士生,指导他们做科研,与他们探讨学术,帮助他们成长,实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育人初衷。
关于未来,游辉彩说她还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继续在教学与科研上努力,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初审:吴大为 复审:韦利坤 李建瑾 终审:孙寿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