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民大首页
微博    微信  
 
民大要闻更多 >>
广西民族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第一课”...
广西民族大学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校领导工作简讯(9月1日—9月7日)
唐平秋韦仕珍检查迎新工作并看望慰问202...
广西民族大学组织师生收看“弘扬教育家...
广西民族大学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广西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获批2025...
2025年广西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在广西民...
韦仕珍检查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
广西民族大学举行2025年度新入职教职工...
媒体关注更多 >>
广西云 | 广西民族大学总体国家安全观大...
广西日报|以实际行动诠释伟大抗战精神...
广西云|思政课如何讲活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
广西云-广西日报|突破!广西民大抗癌天...
【学习强国】从“烽火汇路”到“青春巡...
【广西新闻网】广西民大“烽火记忆青年...
【广西云-广西日报】“我敢闯,我会创”...
【广西云-广西日报】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
【中国之声】中越文化交流年里 一场双向...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七集 永立潮头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六集 合作共赢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五集 《强军路...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四集 凝心铸魂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三集 攻坚克难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二集 《人民至...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一集 《举旗定...
吾师风采 
当前位置: 民大新闻网 >> 吾师风采 >> 正文
 
唐贤秋:卅载坚守育桃李 知行合一铸师魂
来源: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黄铭雁 黄雅璐    摄影:    时间:2025年09月07日 22:20    浏览次数:

从湖南永州一所农村中学的普通教师,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从青涩的专科生,到荣获多项省部级科研奖项的高校学者——唐贤秋老师用三十余年的教育生涯,诠释了一名教师如何通过终身学习实现自我蜕变,并以赤诚之心哺育英才。

初心如磐:从乡村讲台到学术殿堂的求索之路

1988年的湖南永州,一位青年教师站在农村中学的讲台上,面对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内心涌起阵阵不安。他就是唐贤秋,刚从湖南岳阳师专(现湖南理工学院)政教系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偏远学校任教。“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中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真切体现。

“我感觉到知识远远不够”,这种焦虑促使他在教书之余开始了自学之路。唐贤秋决定自考湖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本科。

在自考本科过程中,他偶然获悉“专科毕业工作四年可直接报考研究生”的政策,毅然转换赛道。

1992年,唐贤秋考入陕西师范大学马列部攻读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他先后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渭南师专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毕业时荣获了陕西师范大学最高奖学金“华藏奖学金”。

1995年,唐贤秋来到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从此与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但他求知的脚步从未停歇,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8年,53岁的唐贤秋选择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

“修学经历与职业选择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回顾这段历程,从师专到师大再到人大,唐贤秋认为不断求学是为“当好老师”做铺垫。

尽管后来有多所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他最终都选择留在广西民族大学。问及原因,他引用艾青的诗句动情地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更重要的是,他在这片沃土上完成了从硕士到博士的蜕变,在学校多个岗位得到锻炼。他说,“我要感恩广西民族大学”。

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相融合的实践之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贤秋对韩愈的这句名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践行。

他始终秉持着“忠诚、仁爱、公平、自律”的教育理念。忠诚就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仁爱就是要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般关心;公正就是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的成长,不因背景差异区别对待;自律就是要严于律己,为学生做好榜样。

在教学实践中,他创立了“与经典对话”品牌活动。“时代馈赠我们丰饶的信息,也伴随着知识的碎片化。学生即使博闻却难成体系,终是囫囵吞枣,学而不化。”为此,他带领学生研读《论语》《孟子》《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中外经典,并要求做到“四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是用眼观察经典的措词;耳到是要倾听一般理解经典作者娓娓道来的说理;手到是用手抄写经典语句;心到是用心领悟经典的蕴含。”

科研方面,唐贤秋深耕廉政理论与传统文化领域,出版《廉之恒道: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现代转换研究》《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廉政理论与实践纵横》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累计获得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唐贤秋的研究不会“束之高阁、与世隔绝”,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诚信思想,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从廉政研究中反思现实政治生态,将这些思考融入《公共伦理学》课堂教学。对他而言,教学可以迸发科研灵感,而最新科研成果又能为教学提供新的前沿视野。科研与教学不再是彼此疏离的“两张皮”,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

唐贤秋的学生说道:“在课堂中,唐老师是一名教学严谨而不失风趣的学者。每一堂课,他都充满激情,讲解深入浅出,将复杂的知识以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授给我们。”在她论文写作遇到困难时,唐贤秋总是能为她指出清晰的思路,在论文上为她做出非常仔细的修改批注。唐贤秋用真诚的关爱与耐心的教导,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也为学院注入培养卓越人才的强大动力,为科研打造引领未来的智力引擎。

他主持的《公共伦理学》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唐贤秋始终坚持“每堂课都当作新课来备课”,每课必如初授,备讲不辍。“从教30余年,教过很多课,但我并不会因为熟悉而随便对待。要把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融入课堂。”这种严谨态度,使他的课堂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精品课程”。

使命担当: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创新之路

2016年至2024年,担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期间,唐贤秋与师生一道,团结奋进,带领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两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动“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博士点建设;《公共伦理学》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公共行政学》《中国政治思想史》获自治区级一流课程。

他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除了精研本专业之外,更须敞开胸襟,主动迎理、工、自然诸科。这不是一道可避之题,而是一条必行之路。”唐贤秋同其他老师开展“分粥效应”等案例教学和“生态位法则”“公共权力讲坛”“对话基层管理者”“公共管理者素质百家言”“廉政花絮”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培育学生专业素养,并组织开展如新媒体技术与运用的跨学科必修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争鸣杯”辩论赛、“暑期大走访”社会实践等活动,熔铸通才,以应时需。

唐贤秋在教育实践中尤为注重学生“五项能力”的全面培养,即学习思考能力、辨别取舍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他认为,这些能力不仅是学术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应对复杂多变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

“‘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逢进必考,笔试面试多重考验,势必对能力提出要求。”如今,现代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运用技术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能力要求。技术可以激发潜能新维度,但唐贤秋也注意到现代技术带来的挑战,提到有位研究生用AI写作业结果错误频出的事例,告诫学生:“现代技术当为我所用,但绝不可为其所困,沦为思维的桎梏。”

于学院、学科未来之发展,唐贤秋信心满满。他表示:“我们扎根于民族沃土,屹立于南疆国门,更身处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这独特的地理与人文坐标,赋予了我们学院与学科建设非凡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机遇。因此,我们的发展之路,必深深镌刻民族的基因,殷殷回应边疆的呼唤,延续绵延红色的血脉,并巍然彰显面向东盟的胸襟。将这份‘民族性、边疆性、红色文化性与国际性’熔铸于学术的灵魂与教育的实践之中,我们的学院与学科必将开创一片独具风采、光芒璀璨的新辉煌!”

回顾唐贤秋三十余载的高校教学生涯,桃李遍布四方,学生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成为时代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人深耕学术,在思想与知识的殿堂中探索,成为富有建树的学者;有人扎根民族地区,以热忱与智慧投身于公共事务,成长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有人站上三尺讲台,传承薪火,在高校中培育新一代人才。更有弟子驰骋于法律界,守护公平正义。尽管职业路径各异,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唐贤秋所倡导的“五项能力”,以卓越的表现回馈老师的教育,也共同映射出一位教育者深远而宽广的育人图景。

唐贤秋所指导的2020级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梁春杏说道:“唐老师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生关怀备至,对待学术严谨认真,他时常教导我们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一言一行都在诠释着师德的真谛和学者的风范。唐老师的谆谆教诲,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纵然青丝化为桃李满园,而唐贤秋依然活跃在讲台,践行着自己的“太阳理论”:“教师应像太阳一样,在滋养学生的同时,实现自我能量的再生与价值的升华,最终师生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超越前人,超越自己。”这既是唐贤秋对师生的期盼,也是他自己躬耕教坛半生的真实写照。在广西民族大学这片沃土上,唐贤秋的故事仍在继续——他的桃李早已成荫,他的精神仍如木棉深根,静默生长;又如明灯不熄,温暖而坚定地照耀着这片土地的明天。(初审:罗源 复审:韦利坤 李建瑾 终审:孙寿媚)

上一条:李春华:春风化雨,灯塔长明 下一条:游辉彩:潜心教研守初心,以师者仁心育桃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