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永州一所农村中学的普通教师,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从青涩的专科生,到荣获多项省部级科研奖项的高校学者——唐贤秋老师用三十余年的教育生涯,诠释了一名教师如何通过终身学习实现自我蜕变,并以赤诚之心哺育英才。

初心如磐:从乡村讲台到学术殿堂的求索之路
1988年的湖南永州,一位青年教师站在农村中学的讲台上,面对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内心涌起阵阵不安。他就是唐贤秋,刚从湖南岳阳师专(现湖南理工学院)政教系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偏远学校任教。“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中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真切体现。
“我感觉到知识远远不够”,这种焦虑促使他在教书之余开始了自学之路。唐贤秋决定自考湖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本科。
在自考本科过程中,他偶然获悉“专科毕业工作四年可直接报考研究生”的政策,毅然转换赛道。
1992年,唐贤秋考入陕西师范大学马列部攻读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他先后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渭南师专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毕业时荣获了陕西师范大学最高奖学金“华藏奖学金”。
1995年,唐贤秋来到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从此与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但他求知的脚步从未停歇,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8年,53岁的唐贤秋选择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
“修学经历与职业选择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回顾这段历程,从师专到师大再到人大,唐贤秋认为不断求学是为“当好老师”做铺垫。
尽管后来有多所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他最终都选择留在广西民族大学。问及原因,他引用艾青的诗句动情地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更重要的是,他在这片沃土上完成了从硕士到博士的蜕变,在学校多个岗位得到锻炼。他说,“我要感恩广西民族大学”。
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相融合的实践之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贤秋对韩愈的这句名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践行。
他始终秉持着“忠诚、仁爱、公平、自律”的教育理念。忠诚就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仁爱就是要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般关心;公正就是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的成长,不因背景差异区别对待;自律就是要严于律己,为学生做好榜样。
在教学实践中,他创立了“与经典对话”品牌活动。“时代馈赠我们丰饶的信息,也伴随着知识的碎片化。学生即使博闻却难成体系,终是囫囵吞枣,学而不化。”为此,他带领学生研读《论语》《孟子》《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中外经典,并要求做到“四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是用眼观察经典的措词;耳到是要倾听一般理解经典作者娓娓道来的说理;手到是用手抄写经典语句;心到是用心领悟经典的蕴含。”
科研方面,唐贤秋深耕廉政理论与传统文化领域,出版《廉之恒道: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现代转换研究》《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廉政理论与实践纵横》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累计获得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唐贤秋的研究不会“束之高阁、与世隔绝”,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诚信思想,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从廉政研究中反思现实政治生态,将这些思考融入《公共伦理学》课堂教学。对他而言,教学可以迸发科研灵感,而最新科研成果又能为教学提供新的前沿视野。科研与教学不再是彼此疏离的“两张皮”,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
唐贤秋的学生说道:“在课堂中,唐老师是一名教学严谨而不失风趣的学者。每一堂课,他都充满激情,讲解深入浅出,将复杂的知识以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授给我们。”在她论文写作遇到困难时,唐贤秋总是能为她指出清晰的思路,在论文上为她做出非常仔细的修改批注。唐贤秋用真诚的关爱与耐心的教导,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也为学院注入培养卓越人才的强大动力,为科研打造引领未来的智力引擎。
他主持的《公共伦理学》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唐贤秋始终坚持“每堂课都当作新课来备课”,每课必如初授,备讲不辍。“从教30余年,教过很多课,但我并不会因为熟悉而随便对待。要把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融入课堂。”这种严谨态度,使他的课堂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精品课程”。
使命担当: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创新之路
2016年至2024年,担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期间,唐贤秋与师生一道,团结奋进,带领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两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动“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博士点建设;《公共伦理学》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公共行政学》《中国政治思想史》获自治区级一流课程。
他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除了精研本专业之外,更须敞开胸襟,主动迎理、工、自然诸科。这不是一道可避之题,而是一条必行之路。”唐贤秋同其他老师开展“分粥效应”等案例教学和“生态位法则”“公共权力讲坛”“对话基层管理者”“公共管理者素质百家言”“廉政花絮”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培育学生专业素养,并组织开展如新媒体技术与运用的跨学科必修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争鸣杯”辩论赛、“暑期大走访”社会实践等活动,熔铸通才,以应时需。
唐贤秋在教育实践中尤为注重学生“五项能力”的全面培养,即学习思考能力、辨别取舍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他认为,这些能力不仅是学术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应对复杂多变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
“‘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逢进必考,笔试面试多重考验,势必对能力提出要求。”如今,现代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运用技术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能力要求。技术可以激发潜能新维度,但唐贤秋也注意到现代技术带来的挑战,提到有位研究生用AI写作业结果错误频出的事例,告诫学生:“现代技术当为我所用,但绝不可为其所困,沦为思维的桎梏。”
于学院、学科未来之发展,唐贤秋信心满满。他表示:“我们扎根于民族沃土,屹立于南疆国门,更身处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这独特的地理与人文坐标,赋予了我们学院与学科建设非凡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机遇。因此,我们的发展之路,必深深镌刻民族的基因,殷殷回应边疆的呼唤,延续绵延红色的血脉,并巍然彰显面向东盟的胸襟。将这份‘民族性、边疆性、红色文化性与国际性’熔铸于学术的灵魂与教育的实践之中,我们的学院与学科必将开创一片独具风采、光芒璀璨的新辉煌!”
回顾唐贤秋三十余载的高校教学生涯,桃李遍布四方,学生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成为时代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人深耕学术,在思想与知识的殿堂中探索,成为富有建树的学者;有人扎根民族地区,以热忱与智慧投身于公共事务,成长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有人站上三尺讲台,传承薪火,在高校中培育新一代人才。更有弟子驰骋于法律界,守护公平正义。尽管职业路径各异,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唐贤秋所倡导的“五项能力”,以卓越的表现回馈老师的教育,也共同映射出一位教育者深远而宽广的育人图景。
唐贤秋所指导的2020级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梁春杏说道:“唐老师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生关怀备至,对待学术严谨认真,他时常教导我们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一言一行都在诠释着师德的真谛和学者的风范。唐老师的谆谆教诲,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纵然青丝化为桃李满园,而唐贤秋依然活跃在讲台,践行着自己的“太阳理论”:“教师应像太阳一样,在滋养学生的同时,实现自我能量的再生与价值的升华,最终师生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超越前人,超越自己。”这既是唐贤秋对师生的期盼,也是他自己躬耕教坛半生的真实写照。在广西民族大学这片沃土上,唐贤秋的故事仍在继续——他的桃李早已成荫,他的精神仍如木棉深根,静默生长;又如明灯不熄,温暖而坚定地照耀着这片土地的明天。(初审:罗源 复审:韦利坤 李建瑾 终审:孙寿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