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城秋至,暑意尚浓。9月6日,广西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民大”)2025级新生满怀向往与期待,从祖国的五湖四海奔赴民大。当迎新的横幅随风飘扬,身背行囊的学子踏入校门时,青春在此相遇,我们用“心”迎“新”。
“你好,新同学!”
新生从南门入校后,便能看见醒目的印有“团结奋进,传承创新”字样的红色迎新墙。这八个大字由今年入学的新生姓名组成,别出心裁的巧思引得新生们争相打卡,纷纷在上面寻找自己的名字。
“民大对新生非常热情,进入学校后一直有学长学姐帮忙,完全没有初来乍到的紧张感。”文学院2025级新生朱晨曦手握录取通知书,和父母一起走入民大校园。一路上,迎新的蓝色帐篷为新生和家长建起一条助人长廊。核对信息、搬运行李、解答疑问……各学院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帮助新生完成开学报到的各项流程。
2024级政治学与行政学3班的李水丹作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政管学院”)的志愿者,负责在四坡十二栋宿舍门口接应新生行李。“我们工作配合得很默契,大家都很团结。无论男生女生,都争着帮忙搬运行李。”每当有新生抵达,李水丹和同伴总会第一时间上前,接过新生手中沉甸甸的行李,用行动减轻新生长途奔波的疲惫。
这份无微不至的热情背后,是一届届民大人的温暖传承。政管学院2023级政治学与行政学1班的昌雨璐主动担任今年学院迎新的志愿者,回想两年前的迎新日,她在学院前辈们无微不至地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注册报到。“身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有义务帮助更多人,把这份乐于助人的热情传承下去,发挥积极分子的作用。”
志愿者们的热心与耐心,是民大新生们入校的第一份礼物。在深入各学院迎新一线,带队检查新生开学各项工作时,校长韦仕珍对迎新工作负责人和志愿者的服务给予高度肯定。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民大全体志愿者共同努力,确保了2025年迎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遇,新起点
来自广东清远的陈荣轩和父母一同来到武鸣校区。在材料与环境学院办完入学手续后,他正式成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一员,也开始探索自己将要生活四年的校园。崭新的教学楼、宏伟的图书馆、整洁的宿舍,还有侗族建筑瑰宝——风雨桥,其不仅是民大的经典地标,也展现出“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性。漫步在风雨桥边,陈荣轩对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未来目标:“来民大,我就奔着考研去。”
“大家都说广西的水果便宜又好吃,和新疆的瓜果很不一样。所以我要亲自来这里上学,毕竟实践才能出真知。”管理学院2025级物流管理专业的王璐萱在父母陪伴下,跨越4000多公里,从新疆自驾来到广西南宁求学。这场跨越千里的奔赴,既是追求学业,又是追寻幸福——一份“甜蜜”的幸福。满怀幸福与期待,她与父母在图书馆前合影留念,记录这珍贵的时刻。
求学之路有好友相伴,注定不会孤单。来自材料与环境学院的两位新生——潘智宇和覃静洁,不仅是广西贵港的“老乡”,还是高中三年并肩成长的搭档。对二人来说,跨越城市的求学路,因为有好友同行而少了陌生;扎根民大的新生活,也会因为好友的陪伴而充满趣味。
在相思湖校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基地楼前,2025级民族学专业的研究生李欣宇回忆研究生复试时来到民大的场景。“这是我与民大的第二次见面,感觉校园的树木更绿了,环境更美了。”作为贵州铜仁人,民大丰富的绿植、颇具东南亚特色的建筑和亲切和蔼的老师,无不令她印象深刻。“希望能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丰富专业知识,充实自我。”
2010年5月,习近平同志到校视察,勉励我校各族学子要“志存高远、敏于求学、学有所成、锻炼成才,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份殷切期望化作一届届民大学子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与民大初遇的一幕幕,已经成为2025级新生们大学生活的第一页。
愿新民大人都能在民大的求学路上,书写属于你们的人生新篇章。(初审:李建瑾 编辑:韦丽娜 复审:韦利坤 终审:孙寿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