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读研写演实践育人工程”之相思湖作家群作品演示会于相思湖校区大礼堂举行。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韦雪芳,广西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杨合,全国各地参加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学校有关单位负责人等出席活动,共赏这场文学与艺术交融的盛宴。

活动现场
本次演示会分为湖畔诗影、随风咏叹、世纪回响三大篇章。开场曲《缘分》和《陆海之歌-广西非遗海歌合唱》拉开演示会序幕,缘分恰如今宵相聚,海歌唱响非遗韵律,从旋律悠扬到深情合唱,整场演出如一部动人的乐章徐徐展开,邀请观众共赴这场实践育人的视听之旅。

歌曲《缘分》

歌曲《陆海之歌——广西非遗海歌合唱》
第一篇章:湖畔诗影
诗舞剧《湖边切片,不如就做一只飞鸟》,以一幕流动的画卷开启第一篇章。文学院主持团以声为笔,倾情演绎诗歌朗诵《诗海拾贝》,以诗诵串联起作家群的创作初心与哲思脉络,引领观众漫游于诗意的海洋,触摸文学育人的温润与深厚。一曲《那湖相思》悠扬而起,教师代表的深情演唱,带领观众们共忆相思湖畔的文学情、人间暖。诗电影《相思湖纪事,旧梦与新声》续写湖边的叙事,让往事的沉香与未来的清音在此刻交汇成章。首章虽落,诗意未央。那些被语言与舞姿点亮的瞬间,仍在湖畔回荡,如涟漪不绝。

诗舞剧《湖边切片,不如就做一只飞鸟》

诗歌朗诵《诗海拾贝》

歌曲《那湖相思》

诗电影《相思湖纪事,旧梦与新声》
第二篇章:随风咏叹
风是诗的韵律,咏叹是情的抒发。《随风咏叹》将爱恨纠葛中铺展时代变迁下的价值迷局,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舞台诗学,让观众与自我找寻共鸣。话剧团《人物画廊》分别改编自凡一平、黄佩华、东西等相思湖作家的经典作品,演员以“人物画廊”呈现多样角色,或承命运重压,或陷日常迷惘,或来自遥远过往,或鲜活于当下,观众随灯光共赴跨时空文学绮梦。老挝留学生带来《坐着火车去中国》,以欢快的舞曲,用动听的歌声,伴着中老铁路的律动,诉说两国山海相连的情谊。话剧《七月来信》,以祁十木经典诗篇遇上舞台演绎,将角色深埋的心事外化,引着观众拆开一封不知来处的神秘信件,将观众拉入遥远过往里,将解开最终的困惑谜底。

话剧《随风咏叹》

话剧《人物画廊》

舞曲《坐着火车去中国》

话剧《七月来信》
第三篇章:世纪回响
文学是回响的载体,经典是传承的火种,以文脉见时代脉搏,以薪火照精神赓续。话剧《回响》构建出真相与人性的双重迷局,制造悬念抛出现实叩问——当我们追寻外界真相时,是否也在为自己筑心笼。观众在舞台光影的流转与台词的交锋间,读懂文学作品里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这场视听盛宴以《我在一颗石榴里看到我的祖国》落下帷幕,他们把对祖国的深情,藏进这颗饱满的石榴里,颗颗籽实抱成团,犹如五十六颗心紧紧依偎在一起,五十六个民族同心同向。

话剧《回响》

诗歌朗诵《我在一颗石榴里看到我的祖国》
合影留念
名湖映文脉,薪火永相传。相思湖作家群的文学故事,早已超越纸页,在一代代追梦者的笔下流淌、心中扎根。期盼广大学子能怀抱这份赤诚,继续在文学的世界里读山河壮阔,研古今经典,写时代心声,演青春华章,让相思湖的诗意文脉,在新时代迸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初审:唐艳军 编辑:黎倩雅 实习编辑:苗予嘉 复审:韦利坤 终审:孙寿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