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温润如春茶,清和深远似秋月,她,是学生眼中“岁月凝香”的师者。教案永远工整,课堂永远严谨,指导永远细致——这是林琼芳老师三十八年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作为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的退休教师,她始终以心育人,以行践言,将心理学教育融入师范生培养的每一个细节。

林琼芳副教授(中)与硕士研究生合影
专业建设的奠基者:从无到有,拓荒而行
2008年,广西民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正式设立。林琼芳作为专业建立的核心推动者,全程参与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从论证、申报到落地的完整过程。
早在2007年,林琼芳便已投身于该专业的论证与筹建工作。她牵头组织多轮专家论证,明确“应用导向、服务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专业定位,并主持起草首届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
专业获批后,林琼芳又第一时间投身于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拓展等工作中,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应用心理学专业成功入选广西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区内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标杆。
林琼芳尤为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每年亲自带队深入中小学开展“三习”(见习、研习、实习)活动。同时不断拓展和优化教育实践平台,截至目前,学院已在南宁、桂林、柳州与30余所中小学建立教育集中实习基地,确保每位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可在基地完成为期10周的教育实习,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课堂改革的实践者:模拟课堂,接纳情绪
“我们的应用心理学是师范专业,为国家培育师资是我们的重要使命。”谈及专业的发展,林琼芳眼中闪着光。2025年,应用心理学专业顺利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评估,成为广西第二个心理学师范认证专业。“这对学生、对咱们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都意义重大。”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团体心理辅导等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林琼芳的课堂始终紧贴师范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敢上讲台,能上好课”的实践能力,她始终坚信,“理论重要,但学生未来面对的是真实的中小学课堂——学生走神怎么办?家长质疑心理课‘没用’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理论学得再扎实也是空的。”
为了让师范生“敢开口、会设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课上,林琼芳创设“模拟课堂”,由学生轮流扮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其他同学当“学生”,她则化身“挑刺家长”或“沉默学生”,模拟真实教学场景和突发状况。“第一次试讲时,我设计了‘情绪管理’课,林老师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觉得你讲的都是大道理,我爸妈吵架时我根本控制不住哭。’”202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范生李姗姗回忆,“当时我慌得说不出话,林老师却走过来递话筒:‘现在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回应?’那次课让我明白,心理课不是‘教知识’,是‘接情绪’,即‘觉察、感受和接纳自己的情绪’。”
她还牵头建立“中小学心理教育课案例库”,将自己三十八年积累的真实教学片段——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亲情信箱”的活动设计、县城中学“中考焦虑”的团体辅导实录、甚至包括自己当年因经验不足导致的“失败案例”等——悉数整理成册,供学生参考学习。她在案例库序言里写道,“把‘试错’提前在课堂,是对未来学生的负责。”
研究生眼中的引路人:严谨治学,不失温度
作为硕士生导师,林琼芳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她指导的近40名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如今多已成长为广西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
“林老师的严格,是出了名的。”2019级研究生刘爽回忆,“批阅论文字斟句酌,从细微标点到核心逻辑,一丝不苟。收到林老师的反馈时,上面详尽的修改建议和文献指引是常态。她总说:‘学术是良心活,糊弄不得。’这份严谨,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学术基因里。”
2021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费立教回忆备战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时,林琼芳陪着他反复打磨的场景,“一个手势、一句过渡语,林老师都要反复斟酌,逐字稿常常在半夜里被她改了又改。”在获得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的管如玥看来,这份严谨背后是深深的用心:“记得那个参加教学比赛的暑假,林老师牺牲休息时间,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修改教学设计。从核心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到课堂生成环节的巧妙预设,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智慧。林老师总是耐心倾听我的想法,又以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引导我不断深入思考、精益求精。”
然而,严格之外更有温度。林琼芳总是以共情的态度理解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学术困惑与生活烦恼,真诚给予鼓励和支持。2021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王桂杰对林老师给予的温暖久久不忘,“还记得在课上大家一同分析创伤性应激障碍的理论时,正值梧州藤县飞机失事,看到新闻的我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恐惧与震惊,这一细节被林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几天后再次上课时,林老师竟低声关怀道:你的心情好点了嘛?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老师’和‘教书育人’的重量。”如今王桂杰已经毕业,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她把从林老师身上感受到的这份将心比心、细致入微的关怀,也践行于自己的育人工作中。
教学督导的传承者:经验共享,青蓝相接
作为学院教学督导,林琼芳听课从不提前打招呼,却总在课后与青年教师细致复盘,“这节课导入用‘情绪卡片’很好,但当学生说‘我最近总失眠’时,你直接跳到了下一个环节——这时候应该追问‘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具体情况吗?’,既尊重学生表达,也能自然引出主题。”她建立“青蓝结对”机制,让所带的研究生跟随青年教师听课,课后开展三方研讨,“从学生视角能帮助你们发现‘理论讲得太深’‘活动规则没说清’这些易出现的问题。”
青年教师小章刚入职时因紧张把“认知行为疗法”讲成了“理论堆砌”,林琼芳不仅连续3周陪她磨课,还把自己当年的“上课录像带”翻出来:“你看,我28岁时也会忘词,后来我就在教案边栏写‘停10秒,喝口水’——小技巧能缓解紧张。”现在,小章已是系里的教学骨干,她的教案边栏同样写满了提示语——“这里要观察学生表情”“留出3分钟讨论时间”。
“林老师教会我,督导不是‘评价’,是‘传承’。”小章说。
三十八年,是一段时光,更是一种坚守
“一座山,就像教育一样,需要千万年的沉淀,方成其巍峨。”林琼芳曾在课堂上这样说道。三十八年来,她始终站在师范生培养的一线,将整个青春奉献给心理学教育与一代代学子的成长。
她以心理学为舟,以真心为桨,践行着自己作为教师的教育信仰。“我这三十八年,没做什么大事——不过是将‘理解人心’这件小事,做成了一生的热爱。”林琼芳微笑着说。而她当年播下的教育种子、温暖过的每一个学生,如今正扎根八桂大地,继续书写着属于“心”的教育故事。(初审:王禄平 复审:韦利坤 终审:孙寿媚)